法國女孩達穆爾21歲時應徵模特兒,117磅的體重,因為胖被拒。 17年後,她以300磅身軀成為“大碼”模特,為著名時裝雜誌《Vogue》拍照。此後她又創辦期刊,刊登豐滿模特們的照片。
今秋最華麗的一場大秀本是維多利亞秘密的2014年內衣秀,然而這位體重仍達270斤的法國模特,卻成功吸引了整個時尚界的眼球,讓身材窈窕的超模們自嘆弗如。
曾幾何時,胖與時尚水火不容。如今,時尚慢慢向肥胖低下了她那高貴的頭。
胖模特的春天來了
達穆爾年輕時常幻想成為模特或時裝設計師。無緣模特後,她便鑽研攝影,為專業模特拍照。不過她發現,這群被社會公認為漂亮的女士其實並不快樂,媒體刊登的女性照片幾乎都是一個模子出來的,不會有老年女性和不同種族的女性。
後來她到一家“大碼”模特公司應徵攝影師,豈料對方想簽她做模特,從此她開始走上時尚之路。
日本,這個向來追求極瘦時尚的國家,也開始發生變化。
如今,面向豐滿女性的服裝變得越來越時尚。越來越多的胖女孩不再遮遮掩掩勉為其難地掩蓋身材,而是希望展現出自然可愛的一面。
據日經中文網報導, 居住在東京都內的21歲日本女孩大橋滿知子經常在快速時尚品牌“FOREVER 21”購買衣服。這次她買了一條豹紋褲。大橋說,“之前很難買到大碼的時尚服裝,現在適合自己身材的可愛服裝多了起來,購物變成了一件開心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FOREVER 21推出了旗下的大碼品牌Faith21,該系列服裝中包含了豹紋、蕾絲等時尚元素。而在幾年前,只有身材苗條的消費者才能買到如此時尚的服裝。
東京的日本伊勢丹新宿總店在今年春季的裝修中,將大碼服裝賣場“CLOVER SHOP”轉移到顧客來往頻繁的三樓電梯前。店裡13~27碼服裝的銷售額比計劃增加了10%左右。
東京都港區的女裝企業Flandre經營的銷售大碼女裝的服裝店“PLASIS”,今年的銷售額也超過了去年。休閒服裝品牌Shimamura銷售的LL到4L女裝今年9~10月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5%。
大碼服裝變得暢銷,但實際上日本女性的體形並未發生太大變化。據日本文部科學省調查,最近10年日本年輕女性的平均身高和體重幾乎持平,變化極小。日本大型百貨店則表示,目前大碼女裝的銷售額不到女裝整體的5%。
胖點更健康嗎
時尚界很多人士認為,大碼模特的流行,是因為頻發的傳統模特猝死事件引起了業界的警惕。
對正常女性而言,要維持超模的體型是非常困難的,飢餓、吸毒、厭食等病態的減肥方式在模特圈內並不鮮見。模特猝死事件,讓整個時尚產業蒙上了不健康的灰紗。
英國政府提出了一項計劃:時尚設計師們必須使用18碼的人體模特進行設計,不能再把乾巴巴、骨瘦如柴的模特們推上T台。
愛丁堡藝術學院是第一個推廣此項新計劃的機構,他們希望時尚界能意識到:衣服並不僅僅是為了T台而設計。
愛丁堡大學時尚課程的領頭人Mal Burkinshaw表示,把學生和現實中的人物聯繫起來就好像“打開一盞燈”。他說,“在時尚設計師和那些將會穿設計師作品的真正顧客之間,關係是脫節的。”
英國平等事務部長Lynne Featherstone成為“自信身材”活動的倡導者。她說,“有太多人因過度重視自己的外表而感到壓力。我倡導大家樂於接受不同類型的身材,正如我們所在的社會一樣,多元化。”
在英國西部大學研究中心從事外貌研究的Phillippa Diedrichs說,“研究表明,消費者往往更青睞於形象更接近現實生活的模特。這一點真的讓人耳目一新,因為這正是來自時尚產業內部的聲音,說明業內已經了解到多樣性的需求。”
此項倡議的發起,來源於服裝合體分析師Alvanon最新公佈的一項調查研究。她利用3D影像科技,為英國和歐洲地區的五萬名女性進行了尺寸測量。結果表明,在英國女性中,擁有龐大矩形身材的人實在太多,是擁有瑪麗蓮·夢露般沙漏形曲線身材的人數的5倍之多。
著名時裝快銷品牌H&M最近也捨棄了一貫骨瘦如柴的形象,選擇一位胖模特擔任新一季泳裝的形象代言。
1986年,Crystal Renn出生於美國邁阿密,14歲就進入模特界,然而,她卻被要求減去近1/3的體重,16歲時她身高175厘米,體重卻只有43公斤,健康受到嚴重傷害。
她拒絕當紙片人,增胖到75公斤。回歸正常體重後,夢想著當模特的Renn成功轉型,成為一名“大碼模特”。 Renn說,她對自己的身材十分滿意,認為現在才是自己人生最燦爛的時刻。
Renn表示,“我希望大家明白,女性有不同的體態,她們都漂亮,都值得欣賞和讚美。”在回憶錄《飢餓》中,她披露了自己剛進入模特行業時因體重、身材問題而備受折磨的故事。
Renn目前又瘦了,但大碼模特行業已越來越興盛。
大碼的時尚結構
一種時尚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滲透的,本身有其獨特的原因。
近一百多年,在西方出現了消費論研究,其中特別有趣的是關於時尚規律的研究。
理查松和克羅伯對1600年至1930年的流行時尚進行定量研究,以期找到時尚與社會狀況之間的關聯,但是這項研究在兩人的失望中結束。
據徐建寧的《時尚歷史和結構》論文研究,關於時尚的變遷規律,有三派人士貢獻出了自己的理論,但都無法全面涵蓋。
其中,“滴入說”認為,時尚是上流社會開創,而後被下層人群仿效,像水滴一樣從上至下。該觀點準確地指出了時尚的目的是進行階層隔離。
而“時代精神說”認為,時尚是對時代的社會狀況變化的反映,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女士們的裙子下擺,“經濟蕭條時裙子長,經濟發達時裙子短”。這種說法被認為過於簡單,但這個觀點聰明地抓住了時尚的裝飾“標的”。
“性感部位移動說”則認為,時尚的目的在於性吸引,由於男子的“審美”疲勞,女性需要不斷變換身體的展示部位,以持續吸引異性的眼球,從而推動了時尚的演變。這種理論顯然過於偏頗,但該說法敏銳地觸碰到了時尚的男女配合結構。
以環撐裙為例,我們可以描繪出時尚的基本結構。這種裙子幾乎是唯一的產生和消亡被準確記錄到具體年份的時尚:1468年的西班牙宮廷引領了這種時尚潮流,經過一些設計上的變動,這股潮流一直延續到1890年代。
同時代的人一望便知這是一個貴婦時尚,然而恐怕很少有人能說得清楚:依據什麼判斷出環撐裙的穿著者是一位貴婦人呢?
環撐裙時代,有一個重要的社交場所---劇院。大約有兩百年的時間,劇院的主要功能是讓觀劇的人們暗中彼此做社交觀察,藝術表演的功能經常退居到次要地位。
人們在此進行各種台下表演,紳士小姐們的觀劇望遠鏡與其說用於看戲,不如說用來彼此打量,劇院成了比貴婦人的客廳更大的上流社交場所。
環撐裙無論在哪裡出現,哪怕出現在倫敦東區的窮街陋巷裡,劇院和龐大的裙裾都會同時出現在人們的腦海裡,於是,環撐裙的含義就出來了……“我是坐在包廂裡看歌劇的人。”因為,身著環撐裙,坐到樓下的普通座位上,實在太不方便了。
環撐裙最初的設計很可能是為了顯示一種動作姿態,即貴族女子覲見國王時手提裙裾、兩側屈膝行禮的姿態。設計者用襯箍呈現出裙裾被提起時的樣子,其意味不言自明:“我是有機會面見國王陛下的女人。”
環撐裙後來“指向”劇院,這絕不是最初的設計者所能想到的。
對於大碼的時尚結構,大概也並非某些設計師最初的構想。
青年藝術家羅澤易認為,時下大碼模特流行,也是大眾對時尚的安全感依賴需求。從時尚歷史變化趨勢來看,當人類某個時代出現頻繁戰爭和災難時,大眾對時尚和美的追求更趨向於樸素,多以“胖、壯”作為時尚和美的標誌,這是人類社會在面臨危機感時,潛意識中尋求安全感的表現。
這種潛意識心理在和平年代因個體不同也普遍存在。例如,大多數女性潛意識中缺乏安全感,她們往往希望選擇外表強壯或讓她們可以得到安全感的男性作為心儀對象。
缺少安全感的地區和民族也往往以胖壯為美。例如,湯加王國,無論男人女人都以壯胖為美,著有“胖子之國”的美稱。
另外,還有毛里塔尼亞,數十年來人們一直推崇快速增肥餐,目的在於讓女孩足夠肥胖,能充分顯示家庭的富裕,並成為當地人心中的標準美人。
所以,在羅澤易看來,大碼模特流行,也有我們生活面臨種種壓力、缺乏安全感的社會因素,是“大眾潛意識社會心理從時尚角度折射出來,發出希望得到保護的信號”。
市場有多大
據統計,目前我國有近3億人進入超重和肥胖的行列,這個數字幾乎逼近美國人口總數,其中女性佔54%。也就是說,有1.5億人口需要大碼女裝。
肥胖人口的基數,決定了大碼服裝的市場。
2010年召開的全國電子商務會議給出了數字:在中國最大的B2C平台上,女裝類搜索第三多的關鍵詞正是“大碼”。僅當年的4月和5月,“大碼”的日均搜索量高達15.03萬次。
如今,在淘寶網搜索“大碼女裝”,會看到超過33萬件商品、4400多家店鋪。有不少店鋪出售各種款式的大碼女裝,包括上裝、褲子、裙子等。
Torrid是美國賣大碼女裝的傳奇,他們將大碼女裝做成了一種文化,與骨瘦如柴的模特針鋒相對。 12年前,這家針對年輕女性的服裝品牌開始推出大碼T恤和牛仔褲,逐漸地,款式越來越時尚,越來越女性化。目前他們的155家門店遍布全美,打開官網,可以看到各色花樣的打底褲、鉛筆裙和蕾絲緊身衣,全部都用大碼模特來展示。
Torrid的總裁Daniel告訴媒體,“胖姑娘不應該等待別人接受你的著裝,你要對自己說:'我喜歡金·卡戴珊穿的上衣,我就要穿上,我不在乎那件衣服是18碼的。'胖女孩更應該自信些。”
Torrid的最大尺碼居然達到28號(胸圍大概150厘米,5尺左右),不過Daniel說,仍有不少顧客要求做得再大些。
ReportLinker出版了2013年對英國和美國女裝市場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美國服裝市場受到經濟危機影響,2013年的相關稅收將降至5年來的最低點。零售商的選擇呈現專業化的趨勢,其中大碼女裝、嬰兒服裝和孕婦服裝成為新的增長點。
在英國市場的調研顯示:過去5年來大碼女裝在英國的銷售強勢增長,2008年至2012年零售業績提高了21.4%。